查看原文
其他

何为“上帝之母”?

2016-10-02 杨老师 真理与自由




“上帝之母”一词的解释





我们跟随圣教父,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圣子,我们的主耶稣基督,是神性完全、人性完全者。


他真是上帝,也真是人,具有理性的灵魂,也具有身体。按神性说,与圣父同一实质(substance);按人性说,与我们同一实质;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,只是没有罪。


按神性说,在万世之先,为圣父所生;按人性说,为了我们人,为了拯救我们,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。


是同一基督,是圣子,是主,是独生的,具有二性;不相混乱,不相交换,不能分开,不能离散。


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,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,会合于一个位格、一个实质(substance)之内,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;却是同一位圣子,上帝独生的,道,主耶稣基督。


这是众先知早期所宣讲的,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,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。



关于文中【上帝之母】这个词的表达,希腊文比中文表达的更好。


《迦克敦信经》成于451AD,其中的 Theotokos(‘神之母’)不是新词汇,而是沿用以弗所会议(431AD)正式订立的词汇。


迦克敦信经这词汇不是要确定马利亚的身份地位,而是要奠定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的“联合”(union)。


一个信经的产生,通常是教会要对某个时空的某些别异学说作出一槌定音的裁决。当时教会要面对的一个学说是 Nestorianism,当中的争论焦点并不是在于耶稣的神性或人性,这两性各自本身都不是问题的所在。问题是在于这二性的“联合”与否(注意:是“联合”而不是“混合”)。简单的说,Nestorius 并不否认神人二性,但他主张这二性是分开的而不是“联合”的。


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去理解,这个词汇‘神之母’的“神”是指向耶稣的神性,而“母”则是指向耶稣人性(的“根据”)。它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,就是强调耶稣的神人二性的联合是始于马利亚这个人的腹中。信经下文就承接地解释这个“联合”(hypostatic union)。


‘神之母’是翻译自希腊文的 Theotokos。这字是一个复合字,是由 Theos (神、上帝之意思)和 tokos (生产、分娩之意思)。它应被理解为“分娩出上帝的那一位女子”。


由此,我们要注意一个要点:信经并没有用 Theometor (Theo = 神,metor =母)。换言之,信经刻意地减弱“母亲”这词的其他含义或特性(例如:母亲在人伦上的地位高于儿子)而只特别专注在“母亲”的某一个特性,就是她的“生产分娩”。这亦即是说,是要聚焦在耶稣的人性。


可惜的是,中文翻译都把 Theotokos 翻译为‘上帝(神)之母’,英文翻译也是 mother of God 而非更准确的 God bearer 或 birth giver of God。


起码到目前为止,天主教官方的教义还未将马利亚“神化”,圣母论主要是将她“圣化”。但这仍是错误的,因为不独这“圣化”(将她逐渐地推上一个高的地位)是没有圣经的根据,更是因为这个圣母论直接或间接地削弱基督论和救恩论。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。


这个“圣化”的开始可能只是对马利亚的一份尊敬,但后来就渐变质。究竟何时开始,是较难决定的,因为在天主教的“民间/非官方”有不同程度的实践,所以变质会比较早。这就是说,虽然天主教官方的教义并没有神化马利亚,但天主教民间的许多天主教徒在行为上已经把她神化了。其实,很早(主后三、四世纪)就已经有教父讲论一些偏离圣经的学说了,所以这个圣母论可以说是建立在传统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圣经之上。如果以官方的教义来量度,(照我记忆)最早的应该是553AD 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,那时确认“马利亚终身童贞”。


话说回来,虽然 Nestorius 的耶稣神人二性论是错误,但他却是反对用 Theotokos这词的。他认为,这词会将马利亚推上一个女神的地位,从而受到崇拜。他建议用 Christo-tokos(分娩出基督的那一位)来代替,但大公会议否决采用 Nestorius的这个建议,因为这个称呼容易导致基督一性论——果不其然,不过二十年光景,犹提乾主义就新鲜出炉了。


总结来说,Theotokos 虽然是形容马利亚,但它却是聚焦在耶稣的神人二性的“联合”。 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